从新华社四代房报道看主流媒体如何践行四力
发布时间:2024-01-20 21:35:01

  图为楚松村四代房,位于最前面的土坯房是“第一代◆”,再往里的土木房是“第二代”,“第三代◆◆”是旁边的砖石房,崭新的两层独家院落为“第四代◆◆”房(2018年9月1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发(旦增尼玛曲珠摄)

  古人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就是反映社会日常的“知◆◆”,它潜藏于各个角落,等待新闻工作者去挖掘◆◆。如古人所言,去挖掘这些“知◆”,首先要“行”◆。◆◆“四代房”报道正是得益于我们走进了偏远的阿里,走进了偏远的边境乡村,否则,这个好新闻可能会长期“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纷繁复杂的万千世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新闻矿区”。如何在众多的新闻资源中,快速识别最有价值的新闻,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对记者眼力的重要考验。

  俯瞰楚松村楚鲁组,蜿蜒的如许藏布江穿过村落(2018年9月1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发(旦增尼玛曲珠摄)

  调研期间,我们从札达县城出发,翻过4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爬过海拔5806米的香让拉山,绕过弯道达90多个的波博山,克服重重困难,抵达楚鲁松杰乡,采访边民生活状况等内容。这次抵达,是新华社记者首次到楚鲁松杰进行采访,也是中央媒体首次到楚鲁松杰开展采访报道。

  践行◆“四力”,基础是要练一副◆“铁脚板”,走好新闻界的群众路线,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拥抱生活,走进新闻现场,走进基层一线,走进最边远、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走进“来而记之者少”的地方。

  楚松村村民欧珠加措的新房,即“第四代”房,红白相间的藏式小院排列成行(2018年9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新闻工作的本质是政治工作◆◆。2016年记者节前夕,习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理论上的清醒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脑力,正是新闻工作者思想水平、政治水平、理论水平的集中体现,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政治站位,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大局意识,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思想深度◆◆。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做好上接“天气”,下接“地气”,既要有站在“”上思考新闻导向的政治站位,也要有站在“田间地头”写好新闻报道的人民情怀,要防止出现“顾了上头忘了下头”◆“顾了下头忘了上头”。

  大千世界,千变万化◆◆。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作为信息世界里的一种形式,其识别辨别工作越来越考验新闻工作者的眼力。有学者指出,新闻价值要素总是或隐或显地包含在事实信息之中,因此,要使事实信息的新闻价值得以实现,首先其新闻价值须被传播者发现。一般情况下,诸如火灾、地震◆、灾难等重大事件的新闻价值比较凸显,容易被发现,而有些事实信息的新闻价值要素是隐含的,需要传播者主动去发现和挖掘。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发现新闻、判断新闻的敏锐眼光,善于从“既有存在”中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新闻,善于从比较分析中把握规律性的变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四代房”就是一个新闻价值隐含较深的线索,因为这个事实信息并非我们抵达楚松村后才发生的,而是一个存在了至少两年的事实信息,但当地干部群众没想过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去宣传记录,因为他们并未认识到其中的新闻价值,而我们敏锐地发现并牢牢抓住了这一事实信息的新闻价值,牢牢地抓住了其背后的规律和实质,奠定了写好这篇报道的基础。

  2018年,新华社西藏分社独家采写的《西藏阿里楚松村“四代房”: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报道,得到和西藏自治区领导的批示表扬,收获诸多荣誉,被认为是践行“四力”要求的代表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篇佳作。实践证明,只要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认真响应宣传思想战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号召,认真落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把践行“四力”作为提升报道质量的重要抓手,就必然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眼力,不仅仅是采访现场的普通查看,更重要的是记者的发现力、把握力。如果眼力不足,即便走进新闻富矿,也很难找到新闻线索,更难以找到有价值的新闻;即便走进有价值的新闻现场,也可能无法准确判断新闻的价值,进而让好新闻从眼前白白溜走。相反,如果眼力到位,一旦碰到有价值的新闻,就宛如找到了宝贝,就会“心潮涌动”“欣喜若狂”“激动不已◆”“爱不释手”。对于我们来说,“四代房◆◆”的偶然遇见,就是找到宝贝的感觉。

  随着科技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记者的工作也更加便利◆◆。但仅仅从冰冷的屏幕上浏览信息,无法感受与群众紧握双手时的温度;仅仅在机械的键盘上敲击字符,无法表达群众发自肺腑的呼声◆。因此,任何先进的技术手段都不能代替记者到社会实践中去,不能代替记者到新闻一线去,不能代替记者到人民群众中去。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一个走进新闻◆、发现新闻、思考新闻◆◆、写作新闻的过程,实质是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四力◆◆”是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全面系统把握,不可偏颇。

  人类从事一切活动都要经过大脑。如上所述,写新闻报道,不仅仅是文笔好◆、会遣词造句,更需要有思想。发现新闻价值要素只是采写制作新闻的第一步,只有通过新闻报道将新闻价值要素呈现出来,才能完成从新闻事实信息向新闻报道产品的转变◆。这个呈现的过程,就是思考研究的过程,就是考验新闻工作者脑力的过程。写什么?怎么写◆?给谁看?这个思考的过程,直接关系到报道能不能写好。因此,践行“四力”,核心是要有一个“超级脑”,必须让脑力贯穿采访报道写作的始终,必须谨防“人到心未到”◆“身入心未入◆◆”,否则就可能白走一趟,白看一眼,白写一文◆◆。

  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好新闻靠脚底板儿走出来。在西藏,增强脚力,就是要勇于走进海拔高◆、条件差,普通人不愿去、不敢去、去不了的地方。2018年9月,新华社西藏分社派出由分社主要负责同志带队,5名记者和2名司机组成的7人小分队,深入阿里地区开展专题采访调研,行程5000余公里,一次性走完阿里地区全部7个县,深入一些新华社乃至中央媒体从未报道过的偏远乡村,实现了新华社西藏分社成立60多年来在脚力上的重大突 破。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新闻的本质是客观事物、社会实践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的产物,同时又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因此,新闻发生于实践中,存在于实践中,隐藏于实践中,是一种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首先走进社会实践,走进新闻现场。

  《西藏阿里楚松村“四代房”: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报道获得重要批示,批示高度肯定记者践行习关于增强“四力”的要求,采写出了接地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改革报》《西藏日报》《内蒙古日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浪网、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采用,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累计超过450万人次,中央统战部所属杂志《中国西藏》中英文版全文刊登。

  文章好不好,影响力说了算,受众说了算。如果受众不愿看,看不懂,看完没收获,报道就不会有感召力。因此,践行“四力”,关键是要有一支“好笔头”,要把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作为检验新闻报道的根本标准,多推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耐看”作品、◆“刷屏”作品◆◆。

  ◆“四代房”无疑是一个好题材,但能不能写得出彩,能不能写成精品之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挑战。为此,动笔之前,我们反复思考,反复讨论,认为绝不能就房子谈房子,要有更高立意和更巧妙表达,认为稿件必须体现习◆“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等治边稳藏重要论述的精神,必须突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的舆论导向,必须展现“四代房”背后整个边陲的变化及改革开放的力量,必须起到筑牢边民守边意识◆◆、增强群众对祖国向心力的凝聚人心的效果。

  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反映在笔力上。脚力是否走得好,眼力是否到位,脑力是否发挥得充分,都将通过笔力呈现出来。因此,笔力是检验“四力”效果的终端和落脚点,关系到报道有没有人看,关系到读者的阅读效果和阅读收获。落实在新闻作品里,笔力则具体呈现为标题、导语、结构、段落、过渡、文风◆◆、标点,等等。

  此外,围绕“四代房”这一小故事与改革开放大主题如何有机结合,三十多年间房子修建三次是否会引发读者质疑、舆论反弹等问题,我们反复讨论,并主动与新华社总社相关编辑部联系,上报重点报道策划方案。根据新华社张宿堂副社长的批示意见,结合编辑部的指导意见,最后决定从◆“四代房”这一小切口出发,讲述整个楚鲁松杰乡的历史与发展,进而展现改革开放给西藏边陲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海拔再高、国土再远,党和政府的关怀一点都不会少”的主题。

  采访中,我们注意观察楚松村干部群众讲述每一代房子时的表情、神态,记录他们生动的话语,为后续写作积累了鲜活的素材。此外,我们深入乡卫生院、学校以及乡村活动中心采访,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实态,捕捉到村里的年轻人熟练使用微信和抖音等场景,获取了更多关于楚鲁松杰的记忆,为完整叙述“四代房”的故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从事新闻报道的直觉告诉我们,“四代房”是一部西藏边民住房条件的变迁史,是改革开放给这个西藏偏远山村带来巨大变化的鲜活例证,是改革开放40年给雪域高原带来深刻变化的真实写照,是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我们当场做出判断,讲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四代房”就是最好的故事之一。

  无限风光在险峰。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农村调查》的序言中写道:◆◆“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这些都强调了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新华社社长蔡名照、总编辑何平也多次对这一报道提出表扬◆◆。报道获评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新华社“清新文风”佳作、新华社“精品报道◆◆”等荣誉,被《新华社践行◆◆“四力”优秀新闻作品选》一书收录◆◆。西藏自治区有关领导充分肯定记者敏锐的发现力和良好的新闻素养,并批示要求保护好“四代房”,利用好“四代房”。西藏有关部门已筹划将◆“四代房”建成边境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藏部分新闻媒体深入学习有关领导的批示、指示精神,表示“要学习新华社记者良好的政治素养◆◆、学习他们不畏艰辛的调研品质和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在今后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增强‘四力’,努力采写出各类优秀的带着浓浓的酥油糌粑味的优秀稿件。”

  “四代房◆◆”所在地楚松村,是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乡的一个行政村,距离2000余公里,是中国最难以抵达的村庄之一。地图上,楚松村的坐标就在中国陆地版图的最西南角。现实中,楚松村紧邻中印边境实控线◆。

  新闻界有一句话:好稿子是改出来的。新闻写作是一个◆◆“文无止境”“止于至善”“不断修改”的过程从新华社四代房报道看主流媒体如何践行四力,。唐代诗人贾岛推敲诗句用字的典故耳熟能详。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对待自己的作品,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认真对待,精心呵护,至少打磨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从2018年9月16日采访完“四代房”,到10月30日正式播发报道,前后经历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因此,“四代房◆◆”并非我们出发前就获知的新闻线索,而是走进边境乡村的意外发现,是走好脚力的偶然遇见。

  新闻是思想之花。发现一个好的题材,有的记者能写出刷屏之作,有的记者却写得不尽如人意。这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脑力是否发挥得好,思想是否深邃,是其中的关键◆◆。写好一篇新闻报道,下笔之前,必须经过一个脑力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如果脑力发挥得不好,最后呈现的作品一定是◆◆“普通稿 子”。

  我们立即改变既定行程,现场讨论如何开展采访,并走村入户,钻沟爬坡,深入干部群众家中实地走访,认真挖掘楚鲁松杰的今昔变迁,挖掘“四代房”背后的故事,并跟随69岁的村民欧珠加措,依次走访、仔细查看他家的“四代房”,对每一代房子的造型结构、背景来历和故事特点有了充分了解◆◆。

  楚鲁松杰乡地理位置极其偏僻,路途遥远,地貌险恶,每年大雪封山期达半年从新华社四代房报道看主流媒体如何践行四力,,曾长期与世隔绝,属于独立的传统部落,实行残酷的头人制度。直到1984年,楚鲁松杰才正式纳入中国政府的管理体系,走上社会主义制度的康庄大道。2012年,楚鲁松杰乡党委、政府正式成立。

  写作“四代房”稿件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一个根本目标,即践行改文风的要求,努力创新表达方式,努力写出“酥油味和糌粑味”,努力写出时代气息,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对西藏从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有直观而深切的感受,对西藏边陲的历史与现状有深刻的认识,进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坚持一条基本原则,即用场景展示背景,用细节表现主题,用语言承载感情,努力做到文字视觉化。

  期间,我们完成初稿后,陆续做了5次较大修改,对稿件的标题、结构、每一部分的小标题、语言用词◆◆、段落过渡、标点符号等认真推敲打磨,仅标题就做了4次修改◆。经过“五易其稿”,最终实现报道既有全景式呈现◆、又有细节化展现,叙事结构、细节捕捉、意义提升等一气呵成。稿件行文流畅,文风清新,文中的“祖国最西南的住房博物馆”“新房、旧房四代同堂◆◆”“美好的改变,永远都不晚”等表述,形象生动,充满思辨,凝练优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因此,锤炼笔力,就要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乐于修改◆◆、善于修改,多打磨,多推敲,让稿件“漂漂亮亮”◆◆“干干净净”。

  楚松村所在的阿里地区,位于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距离1700多公里。这里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约等于三个浙江省的面积,人口只有11.9万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与印度、尼泊尔毗邻。尽管阿里拥有雄美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报道资源,但由于地处偏远,高寒缺氧,气候恶劣,是医学上的“生命禁区◆”,导致前往阿里采访的记者少,涉及阿里的报道少,长期以来阿里一直是新闻报道的洼地。

  采访中,我们无意中得知楚松村“四代房◆”的故事——在党的惠民政策支持下,当地边民告别了第一代的土坯房,陆续建起了第二代的土木房、第三代的砖石房◆、第四代的独家院落小康房,在印军哨所碉堡下呈现出“四代房同堂◆”的发展景象,成为党和国家关心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边民感念党恩、安心守边的“原生态教育阵地”。

  眼力的内涵,还应包含新闻工作者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包含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从新华社四代房报道看主流媒体如何践行四力,、意识形态属性、价值观属性。如果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就可能迷失政治方向,酿成大错。报道发不发◆?怎么发?什么时间发?发了有什么价值?可能产生什么后果?等等,都是对新闻工作者“眼力”的考验,需要新闻工作者统筹把握。践行◆◆“四力”,前提是要有一双“雷达眼”,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增强新闻的发现力,更要增强新闻的把握力◆。